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媒体报道

一场秋雨一场寒,收好这份“秋凉养生三字经”

时间:2019-09-02 15:43:11  来源:  作者:

  中秋节的脚步越来越近,夏天的炎热逐渐褪去,随着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秋季悄然来临。(本文转自大庆论坛)
  作为酷夏和严冬之间的过渡,秋季不仅温度变化大,还会使人们的抵抗力变弱,因为身体经过酷夏的消耗,还没恢复就要面对寒冷的来袭,这也是中医认为秋季需要特别注重养生防病的原因。
  很多人很多人都忙着买月饼、计划回家团圆,小固挂心大家换季时的健康,于是请教了中医专家,为大家总结出一个“秋凉养生三字经”,非常容易记、容易做,中秋团圆的时候跟家人分享,一家人健健康康过秋!
1. 润肺燥、健脾胃


  进入秋季要润肺燥、健脾胃!这时不妨喝点山药百合银耳汤。把山药50克,银耳20克,百合20克放在热水里,煮30分钟就可以了。
三种药材的作用分别如下:
山药——性温,有健脾滋阴,健脾胃阳气,加强脾的运化的功能,同时有润肺的作用。
银耳——性寒,润肺健脾,有提高免疫力、抗疲劳作用。
百合——润肺堪有民间燕窝之称。
三者均为药食同源之品。寒温搭配饮用,既健脾又润肺,让肺阴能够真正得以润化。
2. 撤凉席、关窗户

  入秋后,自然界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只有聚足阳气,才能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不怕冬天里的寒邪侵袭。
  我们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,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。睡觉还铺着凉席的,是时候应该撤下来了。
  中医学讲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”,寒邪就是贼风,所以我们在睡觉时还要关小点窗户,躲避贼风侵袭人体,有起夜习惯的人,尤其是老年人,以免着凉。
  受凉还易导致局部酸疼、腹泻等问题。俗语云:“白露身勿露,露了冻泻肚。”就是指到过了白露,夜间就要盖薄被,否则很容易因为受凉而引起身体不适。
3. 早早卧、早早起
  中医提倡顺应自然节气早睡早起,早睡可以顺应阴精收藏,以养“收”气,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长,使肺气得以舒展。
  《黄帝内经》说“秋三月……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,就是让我们早睡早起,以适应秋天收敛的节气特点。
  一般来讲,晚上11点前入睡,早晨6点左右起床较为适宜。要注意的是,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,而应躺在床上,用5分钟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,否则会导致血压突然变动。另外,晚上睡前泡泡脚,对失眠有好处。
4. 心舒畅、登登高

  到了秋天,受气温和光照减少影响,人们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,如悲秋、秋愁。所以,秋季养生要着重注意不要大喜大悲,要符合季节的收敛之气,最好的方式就是爬山登山,登高处望望远方,颐养一下自己的心情。
  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到的“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”,意思就是说在秋冬季,应避免不良情绪干扰和刺激,让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。
  中医有“常笑宣肺”一说,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、胸腔、腹部、内脏、肌肉等有适当的协调作用。所以秋季要多笑,保持心情舒畅。
5.常推拿、微运动

  在运动方面,不要大汗淋漓,否则会伤阳气。我们应该做一些舒缓的运动,如太极拳、瑜伽、行走、自行车等,让自己微微汗出。
  结合秋分节气特点,选择合适的穴位做一些自我推拿,起到养生作用。
· 揉太渊腕(横纹外侧边缘)。拇指指腹轻轻地揉2分钟,可补肺阴;
· 揉神阙穴(肚脐部位)。手掌放置于肚脐周围,不能离开肚脐部位,做画弧动作。保持手掌和腹部有一股温热感,可温补脾阳。
6. 勿露身、早晚记

  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。意思是寒邪最易侵袭虚弱之人,而秋季寒邪较强,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露着身子,特别是肚脐部位(神阙穴)。
  肚脐及周围的皮下脂肪很少,神经分布广泛,极容易遭受寒邪,如果寒邪侵袭腹部,就会出现腹痛、腹泻、腹胀等健康问题。
  另外,正如古人总结“白露不露身,早晚要叮咛”,告诫人们秋季早晚一定要不露身,注意保暖,不让寒邪侵袭人体。
  俗话说“脚冷冷全身”,人的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相应的敏感区或反应点,脚部受凉,可能反射性地引起相关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。
7. 少生冷、喝汤粥

  立秋之后,不能再像夏天一样肆意地“吃瓜”了,不论是西瓜、香瓜还是菜瓜,再爱吃也得尽量节制,要少吃生冷的食物,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。
  中医养生学家提倡在秋天每天早晨吃粥,明代医家李挺认为:“盖晨起食粥,推陈致新,利膈养胃,令人一日清爽,所补不小”。
  初秋时节,脾胃内虚,抵抗力下降,这时若能吃些温食,特别是喝些热药膳,对身体很有好处。
  特别是吃一些重要成分是粳米或糯米的食疗,有极好的健脾胃、补中气的作用,比如百合莲子粥、银耳糯米粥、杏仁川贝糯米粥等养生粥,可以起到滋阴润燥的效果。
  最后,小固给大家总结一下要点:早睡早起、注意防寒凉、少吃生冷、保持心情舒畅,另外,再吃一些润肺健脾胃的食物。
大庆中医骨伤病医院